只要有稍微關心台灣醫療產業的人都知道,台灣從2016年就開始呈現五大皆空的狀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急診),除了因為有更多更好賺的科別,滿滿醫療糾紛案件、失敗的醫病關係,都是原因之一。
身為醫療邊緣從業人員,多年的生涯教練講師工作,我們也明顯發現,在五大皆空的外科醫師中,心理壓力負擔尤其大。
對此,我和夥伴們一直在尋找更適合那些尚在猶豫是否進入外科領域的學員參考的”親身經歷分享”,希望能夠協助他們能夠擁有更好的自我同理與自我接納。可惜,台灣醫界諱莫如深,多數醫師都不願意公開分享個人的感受與真實的成長歷程,一直到我意外找到了謝明吉醫師的演講錄影。
希望這支影片能提供同業助力,讓大家更好的協助學員們的生涯對話引導,以下也提供我對謝明吉醫師講座內容的感想,算是加速大家判斷影片利用形式,演講中對於醫病糾紛、手術失敗與成功的醫病溝通、處於醫療糾紛當下醫師的心態調整與面對方式...等等多有著墨,並且謝明吉醫師鉅細靡遺的陳述自身學醫、實習、執業的細部過程與心理轉折,相信能給學員更貼近外科醫師職涯的參考指導。
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演講影片:https://youtu.be/xpcL0RY46Jk?si=R68PP-ECkivkpxrV
謝明吉醫師的影片中,有一些觀點我非常喜歡。
他分享選擇外科這條路並不簡單,不僅需要專業技術,還要經歷無數次的自我懷疑。即使是像謝明吉醫師這樣有豐富經驗的口腔顎面外科醫生,也經常在面對各種挑戰時質疑自己的選擇。
選擇了這條路,可能不是因為你的熱情,而是因為這些挑戰,你選擇了去面對它們。謝醫師講得非常好,外科醫師可能不只是被熱情驅使,而是被那些不斷出現的挑戰所吸引。
謝明吉醫師分享了他在內湖三軍總醫院的經歷,尤其是當時面對的不同顏面創傷病例,像是車禍、槍傷等,這些慘烈的事件成為他職業生涯經歷中不可抹滅的一部分。謝醫師提到幫助患者修復那些「破碎的臉」讓他找到了自己的熱情。這種學醫的初衷,不就是因為醫師們希望能夠幫助那些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經歷創傷的病人,重拾他們的生活嗎?這是一種最好的自我同理與自我接納。
謝明吉醫師還談到了「患者期望與現實的落差」,是目前醫師行醫最大的風險!這是醫師無法控制的部分,因為病人的期望往往是浮動的。我深刻感受到,無論醫生多麼地努力,有時候病人仍然可能對結果感到不滿意,這種落差可能會成為未來醫療糾紛的導火線。
謝醫師提醒聽講者,作為醫生,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並學會在面對病患時,好好的充分溝通手術計畫、過程與結果。畢竟,手術失敗或成功不僅僅取決於醫生的技術,也包含了醫病雙方對結果的認知差異,雙方是否有良好的溝通。
我的學員應該聽聽謝明吉醫師如何從一個新手醫生走過來的故事,謝醫師的自我成長方式是將每次手術都視為一次全新的挑戰,而這些挑戰將會成為醫師成長的養分。一位成功的醫師願意向年輕的後輩毫無保留地陳述自己身為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的心路歷程,看完整場演講,我是感動的。
過來人的心得或許最具有說服力,希望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的影片可以成為各位帶領學員的助力。未來也希望有機會邀風華聯合診所的謝明吉醫師來分享,因為生涯教練服務,就是幫助覺得人生卡住的你,走向下一個成長階段啊!
(本文經作者同意後分享)
留言列表